«

什么是科学

最近在看《文明之光》系列丛书,我都要成为吴军博士的粉丝了,之前看《浪潮之巅》的时候就很喜欢。 最近抓来《文明之光》也是看的欲罢不能。 第二册讲到生物学化学的时候,有提到什么是科学,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,因为我这么多年来对科学的理解都是有偏颇的啊。 在此做个记录。麻麻,我又想去做科学家了。 >.<

什么是科学?

科学一词,在古希腊语中是知识的意思,和哲学是同义词,后来古希腊人把对自然界的研究称为自然哲学,到了近代人们改称为自然科学。这是狭义上的科学概念。

广义上,只要能够用科学的方法证实证伪的,都可以称为科学。

科学可以报考五个分支:

形式科学比较特殊,它完全靠从定义公理出发,经过逻辑推理得到结论。 对于一个命题正确与否,只要看前提,推理过程是否正确即可,而否定一个命题,只需要举一个反例即可。

社会科学,一些学者主张这些学科虽然也属于学术范畴,但是不必冠以科学的字眼。

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空间科学都是实验科学,也就是狭义上科学所指的范围。 实验科学的各学科虽然各自有着不同的研究对象,但是彼此会有交叉,比如地球物理和天体物理学,遵循共同的规律,有着类似的研究方法。在这些科学研究过程中, 最重要的就是证实和证伪

证实

科学的结论必须能够被证实(证明是正确的),或者被推翻(证伪),而不能是“因为没有被证明是错误的,他就是正确的”(比如所谓上帝存在的命题就是如此)。

证实的过程要以相关的事实现象为依据,从证据到结论的推理要符合逻辑。

证伪

科学不仅要能够被证实,而且还必须具有可证伪性,是否可以用经验证伪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线(这里经验是从Empiricism翻译过来的,是指基于观察和实验,而不理论和逻辑)。 注意,这里说的可证伪性,并不等于说一个科学的命题是假的。

为了理解可证伪性我们来看几个不可证伪的例子:

  1. 上帝的存在性, 这件事我们没有办法验证,因此我们说这个问题不是科学而是宗教。
  2. 重言式(因为它永远为真),比如1+1=2,这是定义,不是科学,如果你明天说3的定义为1+1,那么它也正确,因为定义总是正确的。
  3. 列举了所有可能性。比如说命题“明天可能下雨,也可能不下雨”,因为它总是正确的,无法伪证。
  4. 从错误的前提下可以得出任何结论。 因为,虽然这些结论可能是正确的,但是这样的论证方法在科学上毫无意义。 比如说“如果太阳从西边出来,海水就会沸腾。 这个命题无法证伪。这是一个从错误的前提出发推导出任何结论的现实例子,这个结论或许是对的,但是这种说法不符合科学,因为这个命题无法证伪。

上面这些都是非科学的例子,但非科学并不等于伪科学,非科学的结论未必是错误的,只是它的结论并不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得到的。 任何绝对正确的,放之四海皆准的命题都不在科学研究的范围内

必须在逻辑上留有证伪的可能性,科学才能发展,否则就成了僵死的教条。 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地继承和否定前人结论的过程。

因此,任何科学的结论至少在理论上要存在一种观测的方法(即使实际上没有进行这项观测也无妨),来表明这个结论不总是真的,不能提供这种验证方法的学说就不是科学。

波普尔的著作《客观知识》一书中,用这样一个模式描述了科学知识的积累过程:

随着问题的深入,尝试解决问题的理论正确性也就越来越高。科学知识的积累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长,而更应该是新理论代替旧理论的质变

因此科学不仅要找到正确的结论,而且得到这个结论的过程必须遵循科学的方法。

伪科学

与科学对应的是非科学, 比如文学, 音乐和宗教。非科学不可怕,可怕的倒是貌似科学的。

伪科学是指那些宣称为科学,或描述方式看起来像是科学,但实际上并不符合科学方法基本要求的知识,方法论或这经验。伪科学除了禁不住科学的检验,常常还有如下特征:

位科学家常常使用的一些手法:

科学更看重的是过程,而不是结论。在科学上,偶然正确的结论,比必然错误的结论更可怕。从后者,人们可以搞清楚错误的原因,并且在今后改进或者完成,而前者对科学的发展并没有帮助。因此,真正的科学家之间的争论,不是争论谁对谁错,而是要给出一种验证的方法,使得任何人都能按照这种方法,得出同样的结论。

Share Comment on Twitter